吃饭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正因为平常,人们很少去深究,为什么一辈辈中国人走到今天,会留下一些亘古不变的饮食习俗:为什么北方人以米面为主食? 夏天为什么喝绿豆汤?南方人为什么以米饭青菜为主?小麦为什么磨成粉之后要蒸成馒头做主食?西红柿为什么就要配着鸡蛋炒?生病之人为什么喝粥?为什么有些 食物我们常常炸着吃?为什么有些食物凉拌起来味道才好?近日,著名执业中医师、超级畅销书作者武国忠在《美味才能养生》中,拿出了8年美食笔记。
让性味达到平和
清 代名医叶天士先生有一句传世名言,“胃以喜为补”。他曾治一已病入膏肓的病人,遍选补药,丝毫不见奏功,反饮食不思,病势日趋沉重。他诊得脉后对病家道: “求医无益,食物自适,胃以喜为补,若不明胃喜知味,实难拟法,暂不投药。”嘱日以湘莲、芡实、香糯、南枣、百合、燕窝、鸽蛋煮粥服之,病人竟日好一日, 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一道食物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味,往往是因为它对食用的人来说,没有偏性,足够平和,而我们的味蕾以没有偏性的食物以美味。
中国是最早用到“水火既济”烹饪方式的国家,也就是通过煎炸烹炒蒸等方式,去掉食物的寒凉之性;中国人也是最讲究食物搭配的民族,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饮食搭配,其实宗旨也无外乎追求食物性味的和合,以成就舒适的口感。
例如小麦面粉的性味是味甘微寒,品尝生面粉时,口感会有些酸涩。而做成面食之后,反而香甜,这就是因为加热过程中消除了那一点凉的偏性,而炸油条就更加极致,用油炸的方式矫枉过正,口感香酥,味美可口,但不宜多吃。
再例如大米。我们都知道水稻生于水中,大米天性湿气比较重,吃得过多,容易出现脚气等疾病,因而聪明的古代人创造了酥脆的“锅巴”,化积食,以这种方式去除湿气,口感香酥。同一种食物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化解偏性,这不能不说是智慧了。
再 例如鸭子。鸭子水中游,寒性很强。我们仔细想想会发现,北京百年老店全聚德是以烤鸭著称,而南京老字号桂花坊招牌是盐水鸭。前者香酥可口,入口回甘,尤其 是宫廷吃法鸭皮蘸白糖,入口即化;后者嫩香四溢,回味无穷,吃了一次还想第二次。看上去南北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做法,都很好吃,为什么呢?俨然是都去除了鸭 肉的寒凉之性。只不过全聚德用的是烤,以火力化解寒性;而桂花坊用的是盐,一点小小的盐,就以热力驱逐了偏性。二者殊途同归,流芳百世。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中华饮食也一脉相承,青睐中庸的平和之物,对待不同的食材,中国人善用烹饪手法的料理,改变食材的性味,求得中和。所以,不要轻易去改变抛弃烹饪技法,因为这些传承下来的技法和搭配背后,是我们基因里已经写好的养生密码。
不起眼的丑锅巴
米虽然是五谷之首,但有唯一的一个弱点——湿气比较重,主要原因在于米是由水稻转化、生产出来的,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来滋养它,由此导致富含大量湿气。
过去我在访道途中,听到一些老前辈讲,“我们现在天天吃的都是生米”。这个“生米”不是说米没熟,而是说煮的米饭水气很重,水湿没有去掉。那在老前辈们看来,米应该怎么吃才能去掉湿气呢?
在道教医学当中,有一个“米降丹”,就是把大米当中的水气完全清掉的做法,其实也就是现在说的锅巴。但这个锅巴不是现在外面卖的零食锅巴,那大多是油炸的,本身就腻,非常不健康。
真 正的大米锅巴,实际上就是每次煮饭时锅底下那个“锅嘎巴”,很香。包括现在人们在饭馆吃饭会吃到的“三鲜锅巴”,也是这一类。要记住,锅巴一定要用火焙出 来才好吃,烤出焦香才能真正起到“米降丹”的作用。中医的理论认为,“脾喜燥恶湿”,意思是脾喜欢干燥,不喜欢潮湿,长期吃米饭的人肚子容易大,也会造成 身体臃肿肥胖,营养过剩,其实就是水湿过剩的一种表现。而“焦香者入脾”,针对这一类人,锅巴恰好就有很好的健脾养胃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