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是人的生命核心,不光要动身,还要动脑。”这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元老级名医刘君谦的“动”字诀。经历了一辈子的变动,如今101岁高龄的刘老将“动”字视为养生养心的第一要义,人老心不老,他活得越来越自在自得。
出生于1912年的刘君谦今年已经101岁。上世纪50年代一场肺病改变了他的人生,颠覆生活习惯后,他坚持每天游泳至今已逾半个世纪。曾在医院坐诊到83岁的刘君谦,如今为了保证“动脑”,仍然每天阅读医学报刊,钻研养生。
医人:
新中国第一批上岗医生
行医60年坐诊到83岁
1912年刘君谦出生在广西岑溪县,后随兄长来到广州,就读于广雅中学。19岁时,他考入中山医科大学耳鼻喉专业。
刘君谦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路上行走了60余载。抗日战火燃起,刘君谦在广州沦陷前被迫离开前往外地。他先后在四川空军医院和湖北医学院任职。1946年,他回到广州,先后在陆军总医院、方便医院工作。“我是看着方便医院的耳鼻喉科建成并发展的。”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上岗的医生。1953年,方便医院与市立医院合并,并于第二年正式更名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君谦在此任耳鼻喉科主任,直到退休。
刘君谦说自己行医多年,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志向,“没想过要做出什么大成绩,看病就是看病嘛。”但他随后正色道,“不过做一行就要懂一行,要不没意思。”
上世纪50年代末,抱着一定要懂行的念头,刘君谦开始订阅国内外各种医学杂志,“英文、德文、俄文的都有,坚持订了多年。”他说,学校里学的东西还是有 限的,要当好医生,实践中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都很重要。退休后,刘君谦没有离开诊室。他留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坐诊,直到83岁。
养生:
突患肺病变作息终自愈
“游”半世纪横渡日月潭
“那次患肺病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算是因祸得福。”刘君谦说,1955年,由于与患者频繁接触,他无意中竟感染上了肺结核。在那个年代,患上肺结核是件危 及生命的事,医生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坏掉肺部组织切除。“如果做手术,那就意味着我要失去近四分之一的肺。”几经考虑,刘君谦还是决定不接受手术治疗。
“身体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怎能简单一切了之。”拿定主意的刘君谦几乎立刻颠覆了此前的生活习惯。生病之前的他抽烟、喝酒、熬夜,作息也不怎么规律。于 是,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健康疗法:戒烟戒酒,每天坚持游泳、并注意营养,均衡饮食。三年后,他去医院复查,竟然发现肺部的病灶缩小了很多。而今,“肺部已 经没问题了。”
因为这个缘故,游泳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谈及为何要选择游泳时,刘君谦说游泳堪称最好的运动:“游泳属于水平式运动, 水的浮力减轻心脏负荷,同时可使血流全身畅通,充盈全身各个细胞。而深呼吸是游泳的基本动作,可令胸腔扩大,增加氧气,增强肺部功能。” “下个月我又要 开始游了。”刘君谦说,2010年他曾受邀前往台湾,花了2个小时完成了横渡日月潭。
不去医院坐诊后,刘君谦也没闲着,他自诩“比上班还要忙”。除了上午运动健身,刘君谦仍然坚持每天下午在家读书看报,将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为的是保持敏捷鲜活的思维。
“只有不断吸收新鲜的资讯,人的视野才会打开。有了开阔的心,人就不容易钻牛角尖了。”刘君谦说,这种“想得通”的心境,指导着他的衣食住行。提起长寿秘诀,他坦言,“动是人的生命核心,不光要动身,还要动脑。”
刘老的“动”一天
动身:
早上5时起床,6时开始入池游泳,“一次也就游100~200米”,然后去买早餐
动脑:
下午读书看报,包括《参考消息》和医学类刊物
每天晚上9时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