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最近一封号称“最任性”的辞职信引爆了网络热点,在大家都在埋头苦干自叹苦命的同时,这样一封文艺的来任性、任性的来潇洒、潇洒的来让人羡慕不已的辞职信一下子击中了职场中苦熬的新生代们,引起极大共鸣。
很多人的愿望清单里都有一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让人逃避现实生活、暂时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而相对于辞职而言成本非常低,不需改变固有的生活轨迹,只是暂时从繁冗的生活超脱出来,走进全新的地方、感受全新的文化,仿佛遇到另外一个自己。
人们迷恋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多数源于一种不需要对未来有承担的无压力状态,在旅行中不担心房租、不用操心工作、没有压力、都是吃喝玩乐,人生如果天天如此,该是如何快乐?而这短暂的快乐激励着不少人忍耐平时乏味的生活,压抑自己蠢蠢欲动的任性。
对大部分人而言,工作只是谋生工具,工作的意义在于换取相应的报酬以维持生存,而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获得怎样的工作。大多数人对于现状总有一种难 以言喻的厌烦,但是却有着死守围城的坚持,想出来但是不敢出来,羡慕外面的世界,但是担心外面的风险,想去看看这个世界,但只愿意在没有高额成本的情况下 用旅游的方式去看看,关键的问题是要能回来,在世界尽头能做的最潇洒的事情莫过于可以回头。
世界这么大,我们蠢蠢欲动地到底想看什么?
其实,我们只是希望看到人生的第二种甚至第三种可能性,我们希望通过观望他人的生活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希望有新的价值观可以挑战自己过去相信的一切,从而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家庭、文化的影响会形成各种经验,被动型个体倾向于接受、执行,用它好好经营生活,并向下一代传递;而主动型个体在获得经验 的同时可能更多是质疑,当经验和自己的主体经历产生摩擦的时候,主动型人格更多的是思考经验的局限性,而被动型人格可能更多的是思考个人的局限性。
看上去“任性”的决定,背后是对现有生活状态的质疑。对于这样的选择无非是两个结果,一种是求经验的路上无功而返,到处碰壁,最后头破血流,这个时候就 会有老人跳出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然后细数自己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而如果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实现华丽转身、完美逆袭,当事人就会以成 功者的姿态炫耀打破陈规的勇气和不拘一格的破例,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界。
去看什么不重要,看完之后会怎样才是人们最 关心的事情,人们期待任性的结果,期待别人的经验给自己指引,人们在考量你任性背后的资本和成本,然后和自己的硬件逐一对比,计算自己的任性指数。因为这 种任性可能是自己没有勇气迈出去的一步,所以一张这样的辞职信才会在网络上爆红,人人都有任性的心,但多数迈出步子的都是自带计算系统暂时出现短路时。
不过,既然任性了,就不要回头,既然要去看,就大胆地往前走,放下过去拥有的一切,哪怕重新开始,既然对过去质疑不满,重新开始又有何不可,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经历,别总把目光集中在结果上,如果只是想要过程,人生可能会丰富精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