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续集不好看?其实是第一集太好看,续集难以超越或保持水平
★医学史专家共识: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大多数治疗方法无效
回归平均是一条统计学规律,非专业人士不一定了解,然而每个人的生活都深受其影响:为什么电影续集常常让人失望?为什么每况愈下的病情似乎被某种治疗方 法“治好”了?为什么一败再败的球队换教练之后成绩反弹?常言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正是统计回归效应的表现。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很容易误以 为形势的逆转是新来的教练、所谓的“神医”妙手回春。身心健康领域的众多伪科学、巫术、骗局令患者深信不疑,靠的就是“回归谬误”,看清这一点,你就可避 免大部分健康陷阱。
编译 伍君仪
回归平均:
极端身高的父亲不易生更极端的孩子
影迷总觉得续集大多不好看,跟第一集差远了。背负“烂片”、“狗尾续貂”、“票房毒药”恶名的续集不在少数,例如《唐伯虎点秋香2:四大才子》、《生死时速2:海上惊情》、《星河战队2:联邦英雄》、《变相怪杰2:面具之子》……
电影界的行家认为,续集让观众失望的原因有创意耗竭、投入资金不足、观众审美疲劳等。美国埃默里大学心理学教授斯科特·利林菲尔德博士指出,其实真正的 原因也许是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通常第一集取得成功的电影才会考虑拍续集,而续集回归平均水平,就跟第一集形成明显的反差。
影迷很少注意到这个心理陷阱,但反过来看一些“大烂片”就清楚了。由成龙、李冰冰、周立波等大牌明星配音的动画片《世博总动员》在2010年上映后,在“豆瓣电影”上获广大影迷网友们评为2.2分,可能是史上最低——无论谁去拍一部续集,恐怕也很难拍出更低的分数。
利林菲尔德称,电影续集符合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规律,意思是说,极端的数值往往不会一直极端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会变得没有那么极端。这最早是由英国 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十九世纪末发现的,他观察到身材特别高的父亲所生的孩子往往略比父亲矮,而身材特别矮的父亲所生的孩子往往略比父亲高。
回归平均值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除了电影票房,还有股票的价格、恋人的情绪等,看似没有规律,但出现极端情况之后,几乎总要回归到平常的状态,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体育界的回归平均就很常见。一些球队的战绩十分糟糕,在球迷和老板的压力下,主教练下课。换上新的主教练后,球队的成绩往往有所回升,令大家觉得换教练 是正确的选择。利林菲尔德认为,这很可能只是认知上的错觉,即使不换教练,球队的战绩也很可能变好。2007年,比利时根特大学追踪了屡战屡败的足球队, 一些队换教练,另一些队没换,发现随后的成绩都有所回升,而且平均升幅没有明显差别。
回归谬误:
心理医生需要证明疗效不是“回归”
不理解回归平均,就很容易犯回归谬误,错误地从回归平均的现象中得出因果关系:一件事发生后,某个指标回归平均,人们就误以为这件事就是导致指标变化的原因。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家贾斯汀·柯鲁杰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会掉进回归谬误的陷阱。
仍以体育为例。美国的《体育画报》曾用取得橄榄球顶级联赛47连胜的俄克拉荷马队、著名四分卫麦卡伦等作为封面,结果刊发后不久他们就遭遇惨败。有的球 星认为这是一个“魔咒”,拒绝上这本杂志的封面。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要上《体育画报》的封面,运动员需要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成功过后自然容易失败。但 是,失败是由统计学上的可能性决定的,并不是上杂志封面本身造成的。
最值得警惕的回归谬误发生在健康领域。不少人生病以后都不愿意去看 医生,直到自己实在无法忍受了才不得不去医院,随后感觉“好点了”。减肥也是如此,肥人们尝遍各种方法,反而越来越胖,直到尝试某种减肥机之后开始“见效 了”。当健康问题恶化到极点,回归平均的趋势达到最大,也是人们最容易受骗上当的时候。
常言道,“好医生医病尾,坏医生医病头”,所谓 “好医生”只不过是托了回归谬误的福。利林菲尔德称,一些治疗方法利用回归平均忽悠患者,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目前大部分医学史专家形成共识,认为在十 八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大多数治疗方法是无效的。我们今天回顾当年的打鸡血疗法、放血疗法、水蛭吸血法、洗肠排毒疗法等都会觉得很荒唐,怎么还有人信?不要 忘了,它们曾经给患者“有效”的印象,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坏到极点的病情自然会有所缓解(如果没有发生死亡的话),疗效只不过是回归平均,而不一定是喝的 药、打的针、做的理疗起作用了。
心理治疗也是如此,人们会相信很多无效的方法,利林菲尔德等总结出26个原因。最出名的是安慰剂效应, 人们觉得自己在接受治疗后应该会好起来,果然就感觉好多了。但是,回归谬误的因素比其他25个因素加起来还重要——人们在自己的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时候寻求 心理治疗,所以无论接受怎样的治疗,之后总会好过一些。
如何避免回归谬误?在健康领域,治疗的科学标准要求“循证”,即疗效要有证据支 持。然而,很多传统医学不愿意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检验疗效,很多心理医生也是如此,认为排挤了个人的直觉与经验。利林菲尔德称,看疗效要进行分组随机对照检 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发生回归谬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