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输卵管炎等。
慢性盆腔炎考虑是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直接蔓延、血液循环传播、淋巴系统蔓延等途径感染。不良卫生习惯、既往感染史等因素可诱发此病。患者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腰骶部酸痛、下腹坠痛、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妇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检查等明确诊断。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输卵管炎等。
慢性盆腔炎考虑是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直接蔓延、血液循环传播、淋巴系统蔓延等途径感染。不良卫生习惯、既往感染史等因素可诱发此病。患者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腰骶部酸痛、下腹坠痛、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
患者可以到医院妇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检查等明确诊断。
症状
如果慢性盆腔炎病情轻微,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持续性下腹部疼痛、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等症状,一般在月经前后、性交后症状加重。
如果患者在月经期发病,还可出现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等症状。重症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头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此外,如果患者伴有泌尿系统感染,还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需要保持私处清洁,及时到医院妇科就诊,通过做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
病因
慢性盆腔炎考虑是外源性病原体感染、内源性病原体感染所致,具体如下:
1、外源性病原体感染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慢性盆腔炎。传播途径包括直接蔓延、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淋巴系统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等。
2、内源性病原体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也可造成慢性盆腔炎。
另外,不注意私处清洁、经期发生性行为、多个性伴侣、下生殖道感染史等因素可诱发慢性盆腔炎。
就医
当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有异味、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异常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妇科就诊。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进行常规妇科检查,进行初步的诊断。其次,患者需要做阴道分泌物检查、血常规、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等进行确诊。
如果确诊为慢性盆腔炎,需要注意私处清洁,勤换洗内裤,可以使用甲硝唑、多西环素、头孢唑肟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
慢性盆腔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来处理,具体如下:
1、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噻肟、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
比如微波治疗、激光治疗、紫外线疗法、超短波疗法等,能够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吸收、消退,缓解慢性盆腔痛。
3、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药物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或者是脓肿发生破裂,可以通过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日常
慢性盆腔炎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保持私处清洁、适当加强营养、定期就医复查等事项,具体如下:
1、保持私处清洁
慢性盆腔炎患者可出现白带增多、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因此患者需要保持私处清洁卫生,勤换洗内裤,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2、适当加强营养
患者可以适当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能够增强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
3、定期就医复查
患者需要遵医嘱复查,明确治疗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慢性盆腔炎可以通过保持私处清洁卫生、适度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来预防,具体如下:
1、保持私处清洁卫生
女性应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洗内裤,保持私处清洁。女性应洁身自好,避免多个性伴侣,月经期应避免性生活,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女性还应避免阴道冲洗,以免导致阴道内菌群紊乱。
2、适度运动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适度进行体育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瑜伽、跳绳等,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果女性患有急性盆腔炎,需要积极干预治疗,以免炎症迁延。对于下生殖道感染也应及时治疗,以免病原体上行。
诊断
慢性盆腔炎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等来诊断,具体如下: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阴道分泌物颜色、气味、性状等,明确子宫和双侧附件大小、有无压痛等情况,进行初步的诊断。
2、实验室检查
通过使用棉签,从患者阴道、子宫颈取分泌物进行培养分析,可以明确病原菌。患者还可以做血常规检查,一般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
3、B超检查
通过创建生殖器官图像,来观察盆腔中的情况,同时能够监测病情的进展,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