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疾病百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主要通过鼻咽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局限在脑膜或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

该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致病菌会通过口水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染,患者会有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寒战、高热等症状。在确诊后患者要积极接受治疗,以免病情变化迅速造成严重后果。

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名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就诊科室

传染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低热 咽痛 咳嗽 寒战 高热 头痛 肌肉酸痛 食欲减退

相关疾病

麻疹 肺结核 脑炎

相关检查

血常规 脑脊液检查 细菌学检查 免疫学试验

相关手术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医保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主要通过鼻咽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局限在脑膜或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

该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致病菌会通过口水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染,患者会有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寒战、高热等症状。在确诊后患者要积极接受治疗,以免病情变化迅速造成严重后果。

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包括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表现各不相同。

1、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前驱期患者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会有持续1~2天的低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进入败血症期后会有寒战、高热,伴有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大多患者还会有皮肤或黏膜瘀斑或瘀点出现,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色泽鲜红,随后变为紫红色,持续1~2天后会进入脑膜炎期。患者会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谵妄、抽搐等表现,经过及时治疗后2~5天左右可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时患者意识、精神状态改善,上述各时期表现会逐渐好转。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该类型儿童多见,不及时治疗会在24小时内危及生命。暴发型休克型患者会有严重中毒症状,表现为急性寒战、高热,伴有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会迅速增多融合成片,患者还会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现。严重时血压会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暴发型脑膜炎型则以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患者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锥体束征阳性,甚至可出现脑疝。

3、轻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患者病情轻微,仅有低热、轻微头痛、咽喉疼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会有少量的细小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

4、慢性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成人患者较多,病程迁延数周或数月,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持续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左右会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会有成批的皮疹、瘀斑出现,还会伴有关节疼痛、脾大等症状。

病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双球菌属于奈瑟菌属,人类是该细菌唯一的天然宿主,离开人体后细菌会在体外自溶而死。脑膜炎双球菌在侵入人体后会继续繁殖,因为自溶或死亡释放内毒素。内毒素作用在小血管或毛细血管时会导致血管坏死出血,因此会有皮肤瘀斑、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当释放大量内毒素时,则会引起败血症,造成人体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中毒性休克。

日常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饮食以清淡为主。

就医

若患者发现自己的皮肤黏膜上有明显的瘀点、瘀斑,同时伴有明显发热、头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完善检查。

其次,若是患者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减退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若家长发现孩子有头痛、呕吐且短时间内皮肤上有明显的瘀点、瘀斑等情况时,要尽快就医,以免病情发展危及生命。

另外,当患者有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间歇性发冷、发热、脾大、关节痛等症状时,可以就诊感染科完善检查明确病因。

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因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该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因此患者需要接受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同时需要保证足够的液体量、热量,避免电解质失衡。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青霉素G、氯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抗菌治疗,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抑制病原体繁殖。若患者出现高热,还可以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药物退热。颅内压增高者可以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日常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常需要注意管理传染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以及做好防护等。

1、管理传染源

确诊患者需要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7天,对密切接触患者的人群可以给予药物预防。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打喷嚏、咳嗽期间需要用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随地吐痰。治疗期间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进食后可以用温热的生理盐水仰头含漱,充分冲洗咽喉壁。

3、加强体育锻炼

恢复期间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做好防护

疾病流行季节出门应佩戴口罩,避免在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久处。

预防

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式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接种疫苗

易感人群可以通过接种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降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几率。

2、预防性服药

针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以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用敏感性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

3、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生活中养成勤洗手习惯,在打喷嚏或咳嗽期间需要使用纸巾掩盖口鼻,以免呼吸道分泌物喷出。周围有流脑病人时需要保证所处的环境开窗通风。

诊断

可以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试验等方式诊断是否存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一般在20000/mm3~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2、脑脊液检查

典型脑膜炎期的患者腰穿压力高达1.96kPa以上,脑脊液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减少,且氯化物降低。

3、细菌学检查

脑脊液沉淀涂片检查阳性可达60%~70%,采血后做细菌培养结果对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等有较为重要的诊断依据。

4、免疫学试验

常用的检测方式有对流免疫电泳、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以快速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