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入侵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后难以有效治疗。
狂犬病病毒可存活在猫科动物、犬科动物、人体内等,若皮肤被患病动物咬伤,其唾液中携带的狂犬病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体内,扩散后引起神经损伤。可使用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发病,无有效治疗手段。发病后可出现厌食、乏力、焦躁、激动、肌肉痉挛等症状,且害怕水声,常拒绝饮水。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入侵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后难以有效治疗。
狂犬病病毒可存活在猫科动物、犬科动物、人体内等,若皮肤被患病动物咬伤,其唾液中携带的狂犬病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体内,扩散后引起神经损伤。可使用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发病,无有效治疗手段。发病后可出现厌食、乏力、焦躁、激动、肌肉痉挛等症状,且害怕水声,常拒绝饮水。
症状
狂犬病分期不同,出现的症状不同,临床上将其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期、麻痹期,具体如下:
1.潜伏期
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尚未引起神经损伤,通常不伴有症状。
2.前驱期
病毒侵犯背神经根,局部感觉异常,出现瘙痒、蚁行感等症状,伴有厌食、乏力、发热等表现。
3.急性神经期
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功能障碍,出现肢体痉挛、幻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且恐惧水,不能闻及水声,拒绝饮水,害怕噪音、强光。
4.麻痹期
痉挛症状出现缓解,出现弛缓性瘫痪,呼吸减弱,血压下降,可出现昏迷,后期可出现呼吸骤停。
病因
狂犬病是由于机体感染狂犬病病毒引起,可通过动物咬伤、动物抓伤、器官移植等方式感染。
1.动物咬伤
若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2.动物抓伤
皮肤被动物抓伤,伤口部位出血,动物的爪子上可携带有病毒,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狂犬病。
3.器官移植
若曾进行器官移植,移植的器官上携带有狂犬病病毒,可出现感染。
就医
狂犬病的就医指征为被患病动物咬伤、皮肤黏膜破损处被感染、出现狂犬病发作症状等。
1.被患病动物咬伤
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病毒可进入体内,引起狂犬病,需要就医。
2.皮肤黏膜破损处被感染
若皮肤黏膜本身存在损伤,损伤部位被患病动物的血液、唾液污染,可能出现感染,需立即就诊。
3.出现狂犬病发作症状
若出现焦虑、激动、痉挛等症状,且害怕水,听到水声时出现咽肌痉挛,患有狂犬病的可能性较大,需前往医院就诊。
治疗
狂犬病通常不可治愈,主要以综合对症治疗,未发作时可进行免疫治疗,发作时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1.免疫治疗
清洁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可以中和体内毒素,抑制病毒的传播,降低发病风险。
2.一般治疗
发病后,需保持隔离环境清洁,避免强光、噪声的刺激,出现呼吸困难者可进行气管切开,维持肺部通气。
3.药物治疗
使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药物抑制神经兴奋,使用阿糖腺苷、α-干扰素进行治疗,期间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日常
狂犬病日常应注意饮食、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刺激、分泌物消毒处理等。
1.饮食
避免进食高糖、高盐食物,避免饮用咖啡、酒类等饮品,否则可加重神经兴奋情况。
2.保持环境安静
狂犬病患者需单独隔离,隔离环境保持绝对安静,杜绝水声出现。
3.避免外界刺激
避免隔离环境出现强光、噪音等刺激,日常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加重兴奋症状。
4.分泌物消毒处理
患者的汗液、唾液、排泄物中携带病毒,需单独进行消毒处理,健康人群与患者接触时需佩戴口罩、手套,预防感染。
预防
狂犬病可通过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等方式进行预防。
1.隔离传染源
患病动物需集中隔离处理,狂犬病患者治疗期间需进行隔离,不得自由活动。
2.切断传播途径
日常避免接触流浪的猫、狗等动物,不与狂犬病患者密切接触,可降低感染风险。
3.接种疫苗
若需长期接触动物,可预防性接种狂犬病疫苗,增强自身防御力,家中宠物需定期接种疫苗,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诊断
狂犬病可通过症状体征、血常规检查、抗原检查、抗体检查等进行诊断。
1.症状体征
被动物咬伤后出现亢奋、焦虑、紧张、肌肉痉挛等症状,且畏惧水声,可能是感染了狂犬病,需及时就医。
2.血常规检查
若白细胞计数增高,达到30X10^9/L,患病可能性较大。
3.抗原检查
采取唾液、脑脊液等进行涂片检查,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法进行检测,若呈阳性,表示患有狂犬病。
4.抗体检查
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可作出诊断,并且可了解疫苗防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