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积液

疾病百科

宫腔积液是指女性子宫腔内存在液体,分为生理性宫腔积液和病理性宫腔积液,是一种伴随症状,由多种原因引起。

生理性宫腔积液多数是由于女性处于排卵期,卵泡破裂,液体积聚在宫腔所致,通常没有不适症状出现,深度一般小于5毫米,可自行吸收。病理性宫腔积液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等疾病所致,患者一般会出现下腹痛、发烧、腰酸背痛、阴道排液等异常症状。

名称

宫腔积液

就诊科室

妇科

发病部位

子宫

多发人群

女性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放/化疗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发热 腹痛 腰背酸痛 小腹下坠感

相关疾病

月经不调 子宫肌瘤 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关检查

医生查体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

相关手术

宫腔镜息肉摘除术 刮宫术

医保

概述

宫腔积液是指女性子宫腔内存在液体,分为生理性宫腔积液和病理性宫腔积液,是一种伴随症状,由多种原因引起。

生理性宫腔积液多数是由于女性处于排卵期,卵泡破裂,液体积聚在宫腔所致,通常没有不适症状出现,深度一般小于5毫米,可自行吸收。病理性宫腔积液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等疾病所致,患者一般会出现下腹痛、发烧、腰酸背痛、阴道排液等异常症状。

症状

宫腔积液症状包括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排液等等,具体分析如下:

下腹痛

若是由于宫腔炎症或者宫腔粘连引起的盆腔积液,炎症会对宫腔部位造成刺激,会引起下腹痛。

阴道分泌物增多

若患者宫腔内存在炎症,炎症侵袭宫腔表面黏膜,使其充血水肿,会分泌炎性分泌物,从而使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阴道排液

随着病情加重,宫腔积液变多,可能会通过阴道排出体外,此时患者会出现阴道排液的情况,一般为血性液体、浆液性分泌物等。

病因

宫腔积液与卵泡破裂、恶性病变、宫腔粘连等原因有关,分析如下:

卵泡破裂

若女性处于排卵期,在卵泡排出的过程中发生破裂,卵泡内的液体排出,积聚在宫腔内,从而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

恶性病变

若女性患者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结核等恶性病变,会导致局部脓性分泌物不断增多,从而引起盆腔积液。

宫腔粘连

若女性进行过人流手术,可能会出现宫腔粘连的情况,影响经血排出体外,会导致经血残留在宫腔内,形成宫腔积液。

就医

宫腔积液就医指征包括出现异常症状、既往病史、存在原发疾病等,具体分析如下:

出现异常症状

若女性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白带异味、经血量增多等症状,需及时到妇科就医。

既往病史

若女性既往存在宫腔积液,近期出现腰背部酸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可能是疾病复发,需及时就医。

存在原发疾病

若女性患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癌等疾病,近期出现发烧、小腹坠胀感,需及时就诊。

治疗

生理性宫腔积液可自行吸收,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宫腔积液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化疗等方式治疗,分析如下:

药物治疗

若是子宫内膜炎所致的宫腔积液患者可应用甲硝唑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若是子宫内膜息肉引起的,患者可通过宫腔镜摘除术、刮宫术等方式治疗;若是子宫黏膜下肌瘤引起,患者可通过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等方式治疗。

放化疗

患者还可进行放射治疗,或者应用顺铂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等化学药物治疗。

日常

宫腔积液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注意休息、做好病情监测等,具体分析如下:

注意饮食

患者平时应注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如鸡蛋、鸭蛋、鹌鹑蛋、芹菜、油麦菜、萝卜、猪肉、鸭肉、牛肉、鸡肉等。

注意休息

患者需注意休息,可采取半卧位姿势休息,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者重体力劳动,防止身体过度疲劳。

做好病情监测

患者需注意定期到医院做分泌物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身体的恢复情况。

预防

宫腔积液可通过保持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体检等方式预防,具体分析如下:

保持个人卫生

女性平时应定期使用清水清洗阴部,勤换透气性好的内裤,避免进行不洁的性生活,在性生活时可做好防护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若存在子宫内膜炎,患者需积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阿奇霉素片等;若存在子宫内膜息肉,可通过宫腔镜息肉摘除术、刮宫术等方式治疗。

定期体检

女性平时需定期体检,进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尽早发现病灶及时处理。

诊断

可通过表现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出宫腔积液,分析如下:

表现症状

当女性出现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味、经血量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烧、食欲减退等症状时,怀疑是宫腔积液的可能性较大。

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测、血清CA125测定等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影像学检查

患者还需进行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扫码手机阅读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