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对于外界的刺激信息无法做出有效整合,从而导致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出现障碍,多见于3-6岁的儿童。
感觉统合失调的出现通常与妊娠环境不良、养育方式不当、性别等因素有关。患儿会出现感觉障碍、视听障碍、机体平衡力差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外伤、焦虑、抑郁等并发症。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可出现自愈,多数在经过训练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大脑对于外界的刺激信息无法做出有效整合,从而导致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出现障碍,多见于3-6岁的儿童。
感觉统合失调的出现通常与妊娠环境不良、养育方式不当、性别等因素有关。患儿会出现感觉障碍、视听障碍、机体平衡力差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外伤、焦虑、抑郁等并发症。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可出现自愈,多数在经过训练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症状
感觉统合失调通常会出现运动协调障碍、触觉防御、视听语言障碍等症状。
1、运动协调障碍
肢体协调能力较差,活动时动作笨拙,易出现跌倒,且难以进行精细操作,如系鞋带、拉拉链。
2、触觉防御
抵触他人的触碰,回避肢体接触,对温度、疼痛等敏感性增高,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对理发、洗澡等行为存在抵触情绪。
3、视听语言障碍
患儿对色彩敏感度较高,但语言发育迟缓,无法认真倾听谈话,且难以理解对话内容,语言表达能力不佳,难以正常表达自身意思。
病因
感觉统合失调通常是由于遗传、环境污染、养育方式不当、先兆流产等原因引起。
1、遗传
若父母存在神经-动作系统功能障碍,下一代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可能性较大。
2、环境污染
如果长期居住在污染环境中,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易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引起发病。
3、养育方式不当
幼儿生长过程中,运动受到限制,且缺乏感知功能训练,可能引起感觉统合失调。
4、先兆流产
孕妇妊娠期间出现先兆流产,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其功能健全,出生后可发病。
就医
感觉统合失调的就医指征有对他人接触存在抵触、语言发育迟缓、运动不协调等。
1、对他人接触存在抵触
若儿童抵触他人的接触行为,且逃避理发、洗脸等日常行为,需要积极就医。
2、语言发育迟缓
学习迟缓,词汇量少,难以表达自身意思,且无法理解他人语言含义,应及时前往医院诊治。
3、运动不协调
肢体运动不协调,常出现跌倒损伤,且难以进行精细操作,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治疗
感觉统合失调可通过触觉训练、本体觉训练、前庭觉训练等感觉统合治疗方式促进恢复。
1、触觉训练
通过按摩、被动运动等使患儿接收到外界刺激,并鼓励其进行积木游戏,提高触觉感应能力。
2、本体觉训练
进行跑步、单脚跳、双脚跳等运动,并逐渐调整运动强度,帮助协调神经机能,改善神经中枢对地心引力的协调,可以改善肢体运动的协调性。
3、前庭觉训练
旋转、摇晃患儿,刺激前庭器官,或进行四肢爬行、站立深蹲等运动,提高前庭平衡能力。
日常
感觉统合失调日常应注意饮食、合理运动、改善生活方式、监测病情发展等。
1、注意饮食
日常避免进食生冷、辛辣的食物,饮食上需注意营养搭配均衡,适当进食新鲜果蔬,增加微量元素的摄入。
2、合理运动
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运动,锻炼肢体协调能力与应变能力,增加与患儿的肢体接触,帮助提高触觉感应能力。
3、改善生活方式
为患儿建立良好的生长环境,日常给予其充足的鼓励、支持,适当参加社交活动,调动患儿的参与性。
4、监测病情发展
定期测量患儿的身高、体重等,并观察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等有无提高,了解病情进展,并定期复诊。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可通过规范教育方式、科学妊娠、定期体检等方式进行预防。
1、规范教育方式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时进行感知功能训练,加强儿童与外界的接触,期间需给予其适当的支持、鼓励。
2、科学妊娠
孕妇妊娠期间,需戒烟禁酒,不可接触放射线、重金属等,避免腹部受到外力刺激,以防引起先兆流产,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3、定期体检
低龄儿童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异常,便于后期治疗。
诊断
感觉统合失调可通过体格检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等进行诊断。
1、体格检查
视诊发现患儿肢体运动不协调,且身材矮小,抵触他人接触,可做出初步诊断。
2、感觉统合评定量表
通过量表对前庭失衡、触觉过分防御、学习能力发展、本体感觉失调等方面进行评估,若低于40分,提示存在感觉统合失调。
3、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对孩子的健康、行为进行评估,判断有无异常,排查是否存在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