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是一种氨基酸代谢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人体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患者的尿液中会排出大量的苯丙氨酸。
苯丙酮尿症好发人群是存在苯丙酮尿症家族史的幼儿,此疾病无传染性。此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患儿在新生儿期一般无症状出现,通常在3-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包括兴奋不安、智力发育落后、皮肤毛发异常、体味异常等。
名称
就诊科室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医保
概述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氨基酸代谢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人体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患者的尿液中会排出大量的苯丙氨酸。
苯丙酮尿症好发人群是存在苯丙酮尿症家族史的幼儿,此疾病无传染性。此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患儿在新生儿期一般无症状出现,通常在3-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包括兴奋不安、智力发育落后、皮肤毛发异常、体味异常等。
症状
苯丙酮尿症症状包括皮肤毛发异常、体味异常、智力发育落后等,分析如下:
1、皮肤毛发异常
患儿在患病后由于体内黑色素合成不足,会导致毛发颜色逐渐变浅,多呈棕黄色、黄色等,皮肤白皙。
2、体味异常
由于患儿体内苯丙氨酸代谢出现异常,汗液以及尿液中会排出大量的苯丙氨酸,会导致患儿体味异常,呈鼠尿臭味。
3、智力发育落后
患儿体内苯丙氨酸水平升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会导致患儿智力发育落后。
病因
苯丙酮尿症的出现与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分析如下:
1、遗传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父母双方均患有此疾病,则子女会100%患病;若父母均为苯丙酮尿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25%。
2、基因突变
若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突变、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缺乏或者降低,苯丙氨酸难以转换为酪氨酸,会导致患者体内苯丙氨酸水平上升,易引起苯丙酮尿症。
就医
苯丙酮尿症就医指征包括出现异常体味、癫痫发作、毛发皮肤异常等,分析如下:
1、出现异常体味
若患儿在排尿、出汗时,家长闻到明显鼠尿臭味、霉臭味等,需积极带其就医。
2、癫痫发作
若患儿近期出现痉挛性癫痫发作、点头状癫痫发作等情况,可能是苯丙酮尿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需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
3、毛发皮肤异常
若患儿出生时毛发皮肤颜色正常,近期发现毛发皮肤颜色变浅,毛发呈黄褐色,皮肤白皙,需及时带其就医。
治疗
苯丙酮尿症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分析如下:
1、一般治疗
家长应给患儿勤换尿布,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其次要给其穿棉质、透气、宽松的衣物。通过母乳喂养患儿,或者采用低苯丙氨酸配方奶粉喂养。若患儿可以增加辅食,应以低蛋白、低苯丙氨酸的饮食为主。
2、药物治疗
若患儿出现癫痫的情况,需应用注射用苯巴比妥钠、苯妥英钠片、卡马西平片等药物治疗,具有镇静的作用,有助于终止抽搐。
3、心理治疗
若患儿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家长需及时给予安抚。此疾病需长期治疗,若患儿年龄增大后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家长需及时与其沟通,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日常
苯丙酮尿症日常应注意生活管理、注意饮食、做好病情监测等,分析如下:
1、注意生活管理
家长应给患儿勤换尿布,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家长还需给存在湿疹的患儿穿舒适、宽松、棉质的衣物,防止对患处造成摩擦,导致皮肤损伤。
2、注意饮食
家长需注意患儿饮食,减少食用豆制品、肉类、乳制品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避免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3、做好病情监测
家长还需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做静脉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CT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检查,明确患儿病情的治疗情况。
预防
苯丙酮尿症可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方法预防,分析如下:
1、遗传咨询
首先健康人群应避免近亲结婚,若是苯丙酮尿突变基因的携带者或者患病者,应在怀孕前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
2、产前诊断
女性可在怀孕后10-13周取绒毛膜或者16-22周行羊水穿刺检查,进行DNA分析,必要时可选择人工流产,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预防苯丙酮尿症患儿出生。
3、新生儿疾病筛查
胎儿在出生后可做新生儿疾病筛查,可及早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
诊断
苯丙酮尿症的诊断方法包括症状、静脉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基因诊断等,分析如下:
1、症状
若患儿出现智力发育明显落后、头发颜色变浅、皮肤白皙、体味呈鼠尿臭味等,可初步诊断是苯丙酮尿症。
2、静脉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
还需进一步做静脉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若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可辅助诊断是苯丙酮尿症。
3、基因诊断
还可做基因诊断,若检测到PAH基因变异,也可辅助诊断是苯丙酮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