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男童“干性溺亡”在市民朋友圈中热转,医学专家释疑——
干性溺亡与游泳并无必然联系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已至,游泳人数随气温攀升,来穗过暑假的“小候鸟”也开始了野游。昨日,广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与记者、医学专家一道,前往市内两个游泳场馆,关注游泳安全问题。医学专家也针对在微信朋友圈热转的美国男童“干性溺亡”现象进行剖析。
昨日相关人员走访天河公园游泳池、骏景花园南苑游泳池,现场有不少泳客在游泳,以年轻人为主,也有不少套着游泳圈的小朋友。据泳池管理人员介绍,眼下正是游泳高峰期,泳客中较为常见的不规范行为是跳水和追逐嬉戏,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救生员会及时提醒。
另外,近日美国男童在家“干性溺亡”事件在微信圈里广为传播。医学专家昨日对此进行了分析。针对“干性溺亡”,即肺部没有进水或者少量进水,但却出现窒 息死亡,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指出,医学上并不存在此种说法。“溺水,必须要有水进入肺里面。游泳后患者猝死,是偶然事件,就像做其他运动或饮酒 之后猝死一样,不能把游泳之后的猝死就定义为‘干性溺亡’。”他认为,所有的猝死都有其根本原因,80%以上是心脏病或者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而运动只是诱 因之一。
丁邦晗分析,美国男童在家所谓“干性溺亡”,可能被痰堵住引起了窒息,或是出现爆发性的心肌炎,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这属于隐匿性疾病,只是平时没有被发现而已。换句话说,只是巧合,跟游泳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丁邦晗建议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做一些对肺和心脏的基础检查。但他同时提醒,上述属于小概率事件,要根据小孩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到医院检查。